精益管理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它是社會分工的精益化以及服務質量的精益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現代管理學認為,科學化管理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規范化,第二層次是精益化,第三個層次是個性化。
企業管理要實現精益化,一方面,管理者要有精精益意識,要強化精益意識,推行精益意識;另一方面,培養教育員工接受、實現精益化。精益管理最大要旨在于人的思維模式的轉變,要強化精益意識,求真務實不斷追求卓越,從點滴做起,在細微處著眼,把每一細節做到“零缺陷”。
管理者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大”上,在把握大方向、大戰略的前提下,還要密切關注和做好每一件小事,正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就。

一、如何做好精益管理
1、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
做好“小事”是需要高度的責任心、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的態度,必須付出數倍于別人的努力,并膽大心細,才有可能取得超越他人的成績。現在不少企業提出要“放大抓小”的原則,其本質就是從細節上展現管理的真功夫來,更好地提高效益。在企業復雜的管理過程中無不體現著這樣的原則——管理關注細節。我們每個人努力追求自身工作的完美,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言,將具有十分現實和重要的意義,也是創造卓越的根本點和立足點。?
2、簡單的事情也要好好做
把簡單的事情做對,而且持續做對,解決的是“知行合一”的問題,是一種執行文化。精細化管理強調執行,強調操作方法和流程,無論是企業還是企業家,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都必須從細節上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3、細節的量化
我們要做事,要把事“做完”,但更重要的是用心做事,使事“做好”。
有些企業的確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手冊,但是他們卻往往忽視了細節的量化。細節的量化就是在管理中將工作內容及制度以量化的形式提出要求,并使之涵蓋工作全過程。
缺乏“量化”意識的管理者經常會覺得下屬辦事不力,讓照辦的事沒照辦,讓抓緊的事沒抓緊,總之未能達到自己預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其實往往是因為管理者在布置工作或制定規章制度時沒有使用可量化的標準,最后就會出現一人一個結果,降低了效率,耽誤了工作。
4、要注重細節,培養精益意識
精益化往往會被看成是“吹毛求疵”,其實非矣,細節不是小事。企業管理必須求精求細,要有精益意識,從小事做起,把每個崗位、每項工作、每個細節都要認真對待,精益求精,用心做好,并把這種思想貫穿于整個工作始終。
精益管理是生產現場管理的一個良方,主要就是要落實“精益管理”和“持續改善”這兩大理念。現場管理的各種方法之中,有八種有效方法可以實現“精益管理”、“持續改善”,我們稱之為“現場精益管理八大利器”。主要是根據熟悉精益管理方式的員工或者這方面的外部資深老師進行企業現場勘查,調研等,再決定使用一種或者是多種工具進行問題的處理。

二、精益管理八個方法
方法一:精益生產,精益的生產制造。
方法二:目視化管理,打造一目了然的精益現場。
方法三:TPM全員設備維護管理,實現設備“零故障”。
方法四:5S管理,鞏固現場精益管理的基礎。
方法五:KYT危險預知訓練,實現人員“零事故”。
方法六:動作經濟原則,提升現場作業效率。
方法七:OEC管理,實現日常管控的精細化。
方法八:防錯法,實現產品質量“零缺陷”。

其中,5S、可視化兩個利器重點在于改善現場的基本環境,為現場精益化管理奠定基礎。TPM,防錯法、KYT訓練三個利器都是從預防的角度、細節的角度出發,分別實現三個零:設各“零故障”、產品質量“零缺陷”、人員安全“零事故”。動作經濟原則是在不提升勞動強度和作業成本的前提下從改善動作與作業細節的角度提升作業效率和改善交貨期。OEC管理來源于海爾,是加強現場管控、實現PDCA循環的成功方法。精益生產則通過消除七大浪費,是在生產制造方面進行精益化管理的核心工具。
精益管理是整個企業運行的核心工程。華昊企管十幾年的咨詢精益說明,企業要做強,需要有效運用文化精華,技術精華,管理精華等來指導,促進企業的發展。它的精髓就在于:企業需要把握好產品質量的特性、處理好質量與零缺陷之間的關系,建立確保質量形成的體系,為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創建品牌奠定基礎。它的精密也在于:企業內部凡有分工協作和前后工序關系的部門與環節其配合與協作需要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