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過去醫院就醫或體檢、到政府部門辦貸款等的體驗,基本都要準備好一天的時間,因為需要輾轉到各部門、各窗口,排隊、等待、再排隊、再等待……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不能進行“一站”式服務呢?
回到你自己管理的工廠,你還能容忍你的產品經過一個流程,檢驗、入庫、等待,再經過下一個流程,再檢驗、入庫、等待嗎?想想難道不能盡量按照流程順序,直接把多個流程連成一體,產品從前面投料,后面就完成出貨了嗎?
這里一條龍式的把流程串聯起來,使得生產在一種不中斷、不等待的狀態下,一次性完成的作業方式,就是精益生產所極力倡導的“一個流”式生產方式。
所謂“一個流”生產,就是將作業場地、人員、設備(作業臺)等進行合理配置,使產品從投入到成品產出的整個制造加工過程中,始終處于不停滯、不堆積、不超越,按節拍一個一個地流動的生產方法。
它的含義包括:每道工序加工完一個產品后立即流到下一工序;工序間的在制品數量不超過緊前工序的裝夾數量;制件的運動不間斷、不超越、不落地;生產工序、檢驗工序和運輸工序合為一體;只有合格的產品才允許往下道工序流。
—1—
“一個流”生產的八大要點
(1)單件流動
“一個流”生產的第一要點就是要使產品生產的各道工序做到幾乎同步進行,使產品實現單件生產、單件流動。單件流動是為了避免以批量單位進行加工,前一道工序的加工一結束就立刻轉到下一道工序,從而使得工序間在制品的數量接近于零。
(2)按加工順序排列設備
在一些工廠中經常可以看到,不同工序的加工設備之間的距離非常遠,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產品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人力才能搬運到下一道工序,這樣的現象被稱為孤島設備。
“一個流”生產要求放棄按設備類型排列的布局,而是按照加工順序來排列生產設備。避免孤島設備現象的出現,盡可能使設備的布置流水線化,真正做到只有“一個流”。
(3)按節拍進行生產
“一個流”生產還要求各道工序嚴格按照一定的節拍進行生產。如果各道工序的生產節拍不一致,將會出現產品積壓和停滯,無法形成“一個流”。
因此,應該設法讓生產慢的設備快起來,生產快的設備適當減慢速度,每一道工序都按節拍進行生產,從而使整個生產過程順暢。
(4)站立式走動作業
在很多企業的生產現場都可以看到,工人們幾乎都坐著工作,他們的很多動作都屬于浪費。
從JIT的角度來講,為了調整生產節拍,有可能需要一個人同時操作兩個或多個設備,這就要求作業人員不能坐著工作,而應該采用站立走動的作業方式,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5)培養多能工
在傳統生產方式中,工人通常只會操作一種設備。當A設備的生產能力很強而B設備的生產能力較弱時,很容易造成A設備的操作工人空閑,而B設備的操作工人過于繁忙,從而導致生產不均衡。
因此,“一個流”生產要求工人能夠操作多臺生產設備,通過培養多能工來均衡整個生產節拍。此外,培養多能工還有利于人員的增加或減少。
(6)使用小型、便宜的設備
由于大型設備的生產能力很強,很容易讓后續工序無法及時跟上,從而導致大量的中間產品積壓。此外,大型設備還會造成投資和占地面積的增加。
因此,JIT不主張采用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批量大的設備,而主張采用小型、便宜的設備。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越便宜的設備越好,這樣不但投資少,而且靈活性高。
(7)“U”形布置
如果將生產設備一字擺開,工人從第一臺設備到最后一臺設備就需要走動很遠的距離,從而造成嚴重的人力浪費。
因此,“一個流”生產要求將生產設備按照“U”形來排列,從入口到出口形成一個完整的“U”形,這樣就可以大量地減少由于不同工序之間的傳遞而造成的走動,減少時間和搬運的浪費,增加生產效率。
(8)作業標準化
作業的標準化就是要求每一個崗位、每一道工序都有一份作業指導書,然后檢查員工是否按照作業指導書的要求工作,這樣就能強制員工嚴格按照既定的生產節拍進行生產。
如果作業沒有標準化,那么生產一個產品的時間就得不到控制,無法控制生產節拍,更無法保證形成“一個流”。
—2—
“一個流”生產的優點:
(1)生產提前期(Lead Time)短
生產提前期(Lead Time)指單片產品從投入到產出所有時間的綜合。
圖3.29為傳統批量生產方式與一個流方式的Lead Time對比。從圖中可以計算出,傳統批量生產方式就如同我們去醫院的各部門體檢一樣,每過一個項目就需要排隊等候,它的Lead Time為20分鐘。
而對于一個流方式,則相當于所有體檢按窗口一條龍式擺開,連貫性進行,所以其單片Lead Time。僅為4分鐘,整批Lead Time也僅為8分鐘。可見一個流生產方式可以大大減少流程內相互等待的停滯時間。
千萬不要忽略這種快速生產,事實上現在的消費市場,質量、技術往往相差無幾,競爭的往往是速度,看誰能最快地推出新品,最快對市場作出響應,搶占最初的高額利潤,而不是后來紅海的低價血拼。

(2)在制品存量少
以圖3.29為例,實時觀察連續性生產在線的在制品,傳統批量式生產方式生產在線的在制品為5x4=20片,而一個流生產方式生產在線的在制品為1x4=4片。可見一個流生產方式可以大大減少生產在線的在制品數量。這對于質量追溯、產量控制都有很重要的管理作用。
(3)占用生產面積小
一個流生產方式因為許多是將多個生產工序及檢驗工序和運輸工序合為一體,所以減少了工序間的隔離,合理地利用了生產面積。單單節省下來的中間庫存的面積就是十分可觀的。
(4)易暴露問題點,解決問題徹底迅速
一個流生產方式要求一工序中斷,整條線即刻停線,這在導入初期可能會影響生產,但正因為停線問題重大,才迫使工程團隊必須迅速地想盡辦法將此重大問題根除,而不是帶著問題繼續生產,這樣往往會掩蓋異常,降低異常的處理時效及力度,長期來看更得不償失。
并且正常生產中不進行異常處理,由專業的生產在線的修理員或全技員進行處理,處理速度及質量會更好。
(5)容易適應市場與計劃的變更
因為同一產品按一個流生產方式,當市場與計劃減少時,很容易、更快速地將信息及時向前面的流程傳遞,避免前面的流程生產過多及造成積壓;當市場與計劃增加時,又能迅速地生產出產品(LeadTime短),避免給客戶造成斷料風險且避免過多緩沖庫存。
(6)有利于保證產品質量
間題處理徹底迅速,可大大提高產品的質量,同時因為單片流動,可避免批量性不良,迫溯及時有效,并避免了批量生產時,產品間因相互刮擦、碰撞及堆積等原因造成的不良。
(7)不需要高性能的、大型化的設備,減少投資
設備的小型化能降低設備單價,節省投資,并有效提高設備與人同步作業的效率。同時設備小型化一定程度上可減少操作者的操作幅度,降低勞動強度和提高工作舒適度。
(8)減少管理成本,確保財產安全
物料單片流動,產品在制情況一目了然,給物料的清點及管理帶來便利。工程問題的迅速徹底的解決,也將現場管理人員從無休止的異常處理中解放出來,有利于減少管理者工作強度和數量。
—3—
“一個流”生產對設備的要求
實現一個流的前提。一個流要達到以上這些原則,必須對工廠的4M1E(Man, Machine, Material, Method, Environment)進行詳細的要求;
(1)設備的選擇
1)買簡易的設備
指僅具有基本功能作用的機器,再根據生產要求逐步附加上一些必要的機能。
2)門當戶對的設備
設備的使用應當恰如其分,配合適當的需求,購買門當戶對的專用機器設備才好。
3)小型化的設備
生產的設備要小型化才好,產量需求增加時,能夠很適當地追加上去,才不會造成產能過剩的現象。
生產線應能使交期時間變得更快,即“細流而快”,理想的設備最好能做到一次僅能做一個,馬上流到下一制程,中間沒有停滯。
(2)流動的設備
1)要小型化
2)設備要有輪子或容易搬運
3)設備的水電氣應設快速接頭、插座
4)物品在加工時的出入口要一致化,有自動彈出裝置更好
5)設備的管線要整齊并有柔性
(3)柔性的設備
1)設備的適用性要強。只要改變某些部位,就能轉變成其他用途。
2)設備切換速度要快。產品一有變化,僅需更換部分機構或組件就可生產該產品。
3)明確各生產區域。保持其彈性變更的能力,盡量不隔離成不同的房間。
4)設備要有擴充產能的可能性。
5)設備要能夠標準化。不要再花時間去做調整或者是試作的工作
(4)狹窄作業面的設備
作業面縮短,不但可以減少作業者走動時間的浪費,也可以減少作業者的周期時間。
1)前制程的出口為后制程的入口。
2)作業面的接近、高度與深度要使作業者盡量靠近作業點的位置,站立工作時的高度以肚臍的高度為準,深度以手腕前后動作的適當深度即可。
3)狹窄深長的設備。
4)減少無附加價值的走動。
(5)動作理想的設備
從現有的機器動作的品質來改善提升,不但花費的投資少,同時又能很快地滿足市場需求的快速成長。
1)有高效動作的設備。設備應能產生有附加價值的加工動作,無效的動作都應去掉。
2)有“連結”功能的設備動作。前后相連的動作有一部份是在同一時間內同時動作,它不但可使動作的品質高,而且所花費的成本較低,周期時間也短,產能較高。
3)有移動功能的設備動作。機械設備的動作必須多能工化。
—4—
“一個流”生產對物流的要求
1)單件(小批量)流動。制程中應實現產品的單件流動,避免出現在制品堆積,使得產品品質更有保障。
2)物品不能落地。
3)交通的改善。物流的道路通暢可使物料流動時不受阻礙,同時在生產線變動時能更快速切換。
4)可流動的周轉容器。原物料、配件等盡量用可流動的周轉容器來搬運,可做到定容定量,方便流轉的作用。
5)不能交叉的物流。生產線的布局不能讓物流交叉,避免混流。
6)輔助人員保證物流。生產線應設立輔助人員來完成非標準的動作,盡量減少生產線作業員因各種變異因素而造成停線。
7)零配件的放置應符合動作經濟原則
1. 兩手同時使用。----物料應扇形對稱布置
2. 基本動作單元力求減少。----物料、工具應按順序放置
3. 動作距離力求縮短。----物料、配件應置于正常工作范圍內
4. 舒適的工作。----原物料的高度應適當
—5—
“一個流”生產對人員的要求
1. 多能工----一人多崗制
2. 作業標準化----改善的前提
3. 少人化----有彈性的組織
4. 輔助人員----做非標準的工作
5. 團隊協作----榮辱與共
—6—
“一個流”生產對質量的要求
實現一個流生產要求每一道加工工序無缺陷、無故障,若制件出現缺陷,要么停掉生產線,要么強行把有缺陷的制件流下去,無論何種選擇都將引起成本的上升。因此,一個流要求每一道工序嚴格控制工作質量,做到質量在過程中控制,遵循內部用戶原則。其含義是:
1. 每一道工序是前道工序的用戶。
2. 每一道工序是后道工序的供貨商。
3. 每一道工序只接受前道工序合格的產品。
4. 每一道工序只生產合格的產品。
5. 每一道工序只提供合格的產品給后道工序。
6. 遵循內部用戶原則的具體方法是開展自檢、互檢,并嚴格按工藝操作規范進行生產。
—7—
“一個流”生產的推行步驟
一般來說,一個流生產大致需要按照以下幾個推行步驟:
(1)全員的意識建立。總體動員及培訓,使全體人員深刻了解什么是對客戶真正有價值的作業。一個流生產方式中與傳統批量生產方式的不同之處。
例如為什么一個工序停止,全線也必須停止;為什么要嚴格控制WIP的數量,如何控制;對于體積較小的產品,為什么用手傳遞比流水線傳遞更好,對管理提出了什么對應的要求等。必須徹底地破除傳統生產觀念及建立一個流生產方式的共識和決心。
(2)成立示范改善小組。成立由生產管理、工程、品管、IE等不同部門人員的中堅干部組成的示范改善小組。建立各自工作職掌及團隊活動機制,并設立團隊目標及獎懲機制。總指揮必須為廠部最高主管,并由事務部門進行改善總體規劃及管理。
(3)選定示范生產線。選取訂單、質量較穩定的產品及對應生產線,即從最容易的地方著手作示范,建立改善目標及KPI管控。KPI必須包含Lead Time,WIP、人均產能、良率、損失工時等必不可少的幾項指標。
(4)現況調整分析。選定示范線后,應先充分了解該產品的生產狀況(如生產流程圖、生產線布置方式、人員配置、設備的稼動率、設備瓶頸狀況、關鍵質量控制點等)。
(5)設定生產節拍。改善的出發點要以生產節拍為依據,生產節拍受生產時間及訂單量的變化而變化,與現場的設備、人員的生產能力是無關的。
(6)決定設備、人員的數量。根據生產節拍、各制程的加工時間和人力時間,計算出各個制程的設備需求數和作業人員的需求數。這里要保證每個工序的Cycle Time要較長(至少大于10秒),即工作內容適當合并,使取放等輔助時間占總時間的比例較小。
設備不足,應分析稼動率,進一步改善以提高設備產能;而人員不足,則必須努力設法將零點幾個人的工作量予以改善并消除掉,即少人化。
(7)布置一個流的生產線。要依據制程加工順序、排列組合設備及人員的工序順序,設備盡量拉近以減少人員走動及物品搬運的距離,設備小型化、滑輪化、專用化。
(8)配置作業人員。依計算所得的作業人數及機器設備的布置,以“生產節拍”為目標,將各制程分配到每一個作業員,使得每一位作業員所分配到的制程人力時間的總和能與“生產節拍”完全一致,最好或越接近越好。作業者必須要有能操作多項制程的多能工,才能有效充分地利用人力時間。
(9)單件流動。工序間劃定最小WIP區,產品必須且只能放在WIP區域內,建立“一工序中斷,整條線停線”及“正常生產中不進行異常處理”等機制。保證產品能進行一片一片連續性流動。
(10)維持管理與改善。流線化生產線配置好之后,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應盡量改善,對于人員的排斥,應予以溝通讓其接受。同一產品多條生產線不同班次間建立竟爭機制。用控制圖進行長期推移管理,檢查平均值是否達標,變異是否合理。
(11)標準化及水平展開。建立一整套作業管理機制及標準化文件,并在全工廠內推廣。
一個流生產可以有效消除生產中的浪費,讓產品的生產前置期和在制品WIP降到最少,因為單元內生產高度標準化、節奏化,所以工人的等待浪費,過量生產以及在制品WIP庫存管理上的問題可以有效暴露出來,可以促使現場盡快改進。